您当前的位置: 白鹿网 -> 财经频道

中国宏观经济论坛2021年度报告聚焦“疫情反复与结构调整冲击下的中国宏观

发布时间:2021-11-22 15:20   来源:东方财富   阅读量:19048   

日前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和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在线上举办,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教授发布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宏观经济论坛的年度报告,本次报告的主题是疫情反复与结构调整冲击下的中国宏观经济复苏。

中国宏观经济论坛2021年度报告聚焦“疫情反复与结构调整冲击下的中国宏观

报告指出,2021年是中国宏观经济持续复苏的一年,呈现出前高后低,结构分化和压力加剧的运行特征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总体稳定,外资外贸的景气持续,高新技术产业的持续向好以及全面小康目标的顺利完成,为中国宏观经济在疫情期间的持续复苏提供了持续的动力和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的反复,极端天气的出现,大宗商品价格的高企,宏观经济政策的快速常态化,房地产和碳减排等结构性调整政策的同步实施,金融风险的控制以及平台整顿引发的社会舆情变异,使中国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自2季度持续上扬,经济复苏进程有所放缓,负向产出缺口有所扩大,前高后低的态势明显放大

报告分析,2021年中国宏观经济呈现出十一大新现象,新问题和新特征,表明中国宏观经济复苏的进程十分复杂,影响经济复苏进程的力量既有外生因素也有内生因素,既有短期波动和周期调整,也有中长期结构性因素冲击,更有政策协调的因素:

一是成功的疫情防控和中国制造体系的强大依然是中国经济持续复苏的核心基础之一,中国疫情防控红利和全球供应中心效应有中期化的趋势,外需对2021年中国宏观经济复苏的贡献出现超预期的持续。

二是中国科技自立自强战略的全面启动,疫情带来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全球对高技术制成品的需求持续上扬,导致疫情期间创新驱动发展态势持续向好,数字经济占比持续上升,高新技术行业利润增速与投资增速保持高位运转,研发投入新型激励体系开始出现,新旧动能转换在疫情期间得到了加速。

三是2季度以来经济逐季回落难以用基数效应疫情反复,天气变化等外生因素得到满意的解释,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过快常态化,各种结构性政策的非预期性叠加以及中国结构性大转型的全面出现是本轮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深层次核心原因所在。

四是各类先行参数的变异和市场主体预期的回落充分说明市场预期发生了系统性的变化,市场主体对疫情变化,政策调整,战略定位在高度不确定性条件下持非常审慎的态度。

五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导致输入性通胀和上游成本上涨的冲击,而几大价差的出现说明成本冲击的价格传递效应很弱,各类企业的利润侵蚀持续逐级递增,大量中小企业难以承受需求下滑与成本上升两端挤压,市场复苏的内生动力存在变异的可能。”于泽表示。

六是1—2季度宏观数据的向好导致中国过早过快地采取了宏观经济政策常态化,使货币政策力度指数,财政政策力度指数以及金融条件指数进入过紧的区域,导致整体宏观经济复苏难以抵御疫情波动,外部冲击以及各种结构性调整带来的叠加冲击。。

七是煤电荒带来的电力供求缺口快速扩大是中国供给端下滑的另一个核心因素,是绿色转型进程中供给摩擦与政策协调失灵的产物,难以在短期内得到缓解。

八是国际供应链瓶颈问题持续时间比预期要长,产生的冲击比预期要强烈,汽车行业缺芯问题对中国总需求和总供给都带来强劲的冲击。

九是房地产管控政策的加码以及长效机制改革的全面启动标志着中国房地产市场进入到新时期,去金融化,去土地财政以及存量调整等战略定位决定了与房地产相关的宏观变量将面临趋势性回落,对于短期宏观稳定和风险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十是中国宏观债务率的持续高企导致中国融资的本息支付率大幅度上升,地方债务总量问责制,房地产战略调整导致中国资金循环模式发生变化,标准的稳健货币政策很容易带来结构性的紧缩和相应的风险。

十一是2季度以来供给端和需求端都出现明显复苏乏力的现象,但核心CPI 和产出缺口变化表明需求端复苏力量的收缩更为明显,而在持续疫情冲击和结构性政策作用下,短期供给能力的损失以及潜在增长能力的下降也值得高度关注。

从综合性角度来看,宏观经济政策即使进行快速调整,也难以对冲多因素,多层次的下滑压力,四季度增速将进一步回落。

报告称,2022年中国宏观经济必将逆转2021年经济复苏乏力,增速回落的势头一方面它将部分延续2021 年宏观经济复苏的动力和基础,另一方面在宏观经济政策再定位,协调体系再调整以及十四五规划全面落实等因素的作用下,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将得到极大的缓解

但值得注意的是,与2021年不同的是,2022年中国宏观经济很可能面临以下系列新挑战:

一是新冠疫情防治的进程依然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社会经济活动的常态化的进程,但与2021 年不同的是,2022年西方主要国家很可能在疫情防控上全面放开,这将对中国疫情防控模式带来巨大的挑战,对中国宏观经济内外部运行逻辑带来巨大的冲击,引发后疫情时代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调整的再调整。

二是全球通货膨胀的出现,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陆续退出,美国三大新刺激政策的落地与美国财政赤字的持续扩大,全球金融市场的新动荡以及全球供应链在疫后的持续调整将给中国宏观经济的外部环境带来正反两方面的不确定性冲击。

三是2022 年是20大召开年,传统的政治经济逻辑要求宏观经济保持较好向上的态势,一方面调整现有的短期宏观经济政策定位势在必行,但另一方面,在现有政策实施的体系下很可能出现宽松的叠加,导致中国宏观经济复苏在紧缩叠加与宽松叠加之间徘徊。

四是2021—2022 年是从传统要素驱动全面向创新驱动的大转型,从简单的开放性发展战略向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战略的大转型,从高污染高排放向低污染低排放的绿色大转型,房地产—地方财税体系大转型等四大转型全面启动和全面叠加的年份,中长期的结构性大调整将持续与短期稳增长,控风险产生冲突,如何在结构性政策与总量性政策,逆周期政策与跨周期政策之间寻找到新的平衡依然面临许多挑战。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宏观经济论坛主要成员于泽代表课题组发布报告,报告主题为《回归,成本冲击和跨周期调节下的中国宏观经济》。“对于三季度的宏观经济,一个核心问题是经济动能是不是出现了大幅度的趋势性下降,四季度乃至明年的经济增速会不会继续大幅度下降,持续性‘破五’?综合判断是,不会。

报告提出了以下系列政策建议:第一,科学设定2022 年经济增长目标,建议提出基于疫情的增长目标,以更好地发挥预期引领作用第二,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2022 年基准增长目标不宜设定过低,建议在5.5%左右第三,高度重视2022 年价格环境的复杂性,这决定了宏观调控需要进行分类精准调整第四,坚持从系统论出发,按照中国特色宏观治理框架科学实施宏观政策,统筹解决周期性问题与结构性问题,实现增长动力与波动管理有机统一在总体政策定位上保持相对宽松的宏观政策环境,使积极的财政政策真正积极,稳健的货币政策真正稳健第五,货币政策需要做好应对经济增速回调以及美联储加息缩表风波的准备第六,财政政策需要出台消费导向的减税降费政策和民生导向的收入补贴措施第七,完善宏观审慎调控框架,注重稳增长与防风险在中长期内的动态平衡第八,加快十四五规划项目落地,提升基建投资增速,发挥跨周期调节作用第九,推进关键要素市场化改革,理顺煤电价格关系,做好应对全球能源危机的准备第十,延续中小微企业税费减免政策和就业稳岗补贴,扭转中小微企业全面放缓态势第十一,科学调整疫情防控政策,利用大数据等信息手段优化疫情管控方式第十二,利用好预期管理工具,加强市场沟通,降低宏观政策的不确定性最后,在新发展格局的统领下,深入推进结构性改革和结构调整,通过构建新红利和解决结构性问题来充分释放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空间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