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要闻 >

82岁院士“深潜”南海:“我有幸看到了黑暗世界的一角”

2018-05-28 08:43  来源:成功财经网 阅读量:7086 

82岁海洋地质学家汪品先院士“深潜”南海:“我有幸看到了黑暗世界的一角”

中新网上海5月26日电 (记者 许婧)82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汪品先结束西沙载人深潜航次、完成三次下潜“壮举”回到上海不足24小时,便应约在同济大学与好奇他此行的媒体碰面。

“比想象的效果好,也比预想的容易,没有大家想象的辛苦。”虽略显疲惫,但汪品先仍满面笑容用了近2个小时,深入浅出地给记者讲述了他所看到的深海“爱丽丝漫游仙境”以及他对中国海洋科学未来发展的思考。

2018年5月11日至23日间,该科考航次共下潜13次,聚焦于南海西北海域特定目标,开展深海过程的观测、采集与试验,包括冷泉、珊瑚礁台地、峡谷和泥火山等。

在此航次中,汪品先和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所长丁抗一起登上中国自主研制的载人深潜器“深海勇士”号,一共下潜3次,每次下潜观测采样时间都在8小时以上,最大下潜深度达到1410米,发现了以管状蠕虫和贻贝为主体的冷泉生物群,并在玄武岩区发现了以冷水珊瑚和海绵为主体的特殊生物群,为全面、正确理解南海深部过程提供了崭新的材料和问题。

这其实是汪品先的第五次南海科考。在他看来,无关年龄,学科带头人就应该“田野调查”。在船上随时讨论,形成假说,加以交流,正是科学家上船的价值。

汪品先感慨,12天内3次下潜,实现了他40多年下海深潜的夙愿,但最令他骄傲和激动的是:这次是乘坐了中国科考船,而且用国产率高达95%的载人深潜器,下潜到了南海海底。

早在2014年,南海第二次大洋钻探,即国际大洋发现计划349航次启航前,汪品先就说特别希望中国能早日拥有自己的深海技术装备。

“深网、深潜、深钻”,是人类进入海洋内部的三大手段。同济大学主持着中国建设海底观测系统的大科学工程,也是中国参加大洋钻探的基地,最近又接连主持南海两次深潜航次,“我很高兴自己跟这三样事情都有关系。”汪品先说。

被问及下潜时的生活,汪品先打了个比方,深潜器如同一个直径2米的球,只能容纳3个人,“最大的问题应该就是两条腿不知道怎么放”,只能“偶尔站起来拽一拽”,不过“球内”环境非常不错,“沉浸在深海美景和研究中,不会关注到什么不适应”。

忆及水下长达8小时以上吃什么,汪品先露出孩童般的笑脸,“同行的丁抗他们都把我当熊猫,专门为我准备炒面,水分和能量都刚刚好,我吃的最多”。

此番深潜,最让汪品先兴奋的是让他看到“有幸看到了海底黑暗世界的一角”,他连连用“壮观”“有趣”来形容看到的“仙境”。他逐一展示首次发现的冷水珊瑚林等图片,介绍了首次实地考察后的新发现。在该航次西沙海区的深海底,他们看到的“竹珊瑚”可以有两米高,下部像竹子,上部弯曲的部分长肉体,拉直了可达五六米之长。还有扇状、扫帚状等多种多样的深水珊瑚和海绵“站立”在旁边。

由于担心所介绍的本航次科学收获太过专业,汪品先专门整理成文字,并打印出来,方便在场的记者准确理解。

汪品先说,该航次定位于“发现问题、而不是回答问题”,在冷泉口、泥火山、碳酸盐台地等采集了多种样品,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多个主题,将在航次后组织合作研究。

“2011年‘南部深海计划’立项时,还没有大洋钻探和深潜,8年后,大洋钻探和深潜我们已分别进行了三次。”汪品先坦率地说,中国海洋科学研究已经从“跟跑”逐渐变为进入世界海洋科学研究的核心层面,“我们想在国际上证明对南海深部的认识,主要是中国人领头取得的”。

关于海洋科学的未来发展,汪品先有自己一连串的设想。时至今日,这位已到仗朝之年的科学家依然畅想着下一次深潜。(完)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