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白鹿网 -> 互联频道

生态环境教育进课堂丨打卡北京城市绿心森林公园,聆听千年大运河的绿色传承故

发布时间:2025-04-23 19:46   来源:光明网   阅读量:7297   

千年运河奔流不息,连接起南北文化的血脉,也滋养着沿岸城市的文明肌理。这条横贯华夏大地的文化长河,宛如一条玉带,让古老与现代交织,自然与城市和谐共生。北京段运河作为文化带的重要节点,不仅承载着运河历史的厚重记忆,更在首都北京的发展中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当天,由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宣传中心、北京市通州区生态环境局、北京市通州区教育委员会主办,北京北投生态环境有限公司、北京环境科学学会支持,北京小学通州分校南校区承办的生态环境教育进课堂活动顺利举办。此次活动旨在加强青少年的生态环境意识,培养青少年树立生态环保理念。

活动邀请北京北投生态环境有限公司庞宏伟博士,带领同学们走近千年大运河畔的北京城市绿心森林公园,深度探访这座承载着生态修复与文化传承使命的生态公园。活动当天,北京市通州区玉桥小学、北京市通州区台湖学校等多所学校同步组织学生观看学习了以《千年大运河的绿色传承——北京城市绿心森林公园》为主题的视频课程,同学们还可以通过“京环之声”微博、北京科技报APP观看视频直播,在老师的带领下共同领略大运河的千年文脉与现代绿色发展理念的完美交融,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静谧诗篇。

千年文脉的生态传承

走进北京城市绿心森林公园,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来到了一个既古老又现代的世界。这里,古老的大运河文脉与现代绿色发展理念相互辉映,共同编织出一幅动人的生态画卷。据史料记载,730年前,元朝水利专家郭守敬引白浮泉水开通惠河,修建了24座水闸,打通了漕运的“最后一公里”,为大都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如今,这段历史在大运河文化带中得到了生动再现。绿心公园内的运河故道景观带,依托明清河道遗址,复原出了一段2.5公里的古河道。园区人员在这里种植了大量的芦苇、菖蒲等水生植物,既可以美化环境,也能净化这里的水质。站在运河故道浮桥上,可以清晰地看到桥体随水位轻微浮动,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岁月的变迁。

除了运河故道,公园内还修护了漕运码头遗址,修建了古桥微缩景观等。这些文化元素的融入,不仅丰富了公园的文化内涵,也让人们在享受自然之美的同时,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底蕴。

走过充满历史韵味的运河故道,就来到绿心森林公园的著名景观——"千年惠林"。"千年"二字,既指这里的银杏、国槐等长寿树种,更代表着对自然遗产永久保护的庄严承诺。而"惠林"则寓意着"惠泽子孙"的生态理念,这正是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

千年惠林中郁郁葱葱的油松、国槐、银杏、侧柏不仅为公园增添了美丽的风景,更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能够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为城市提供清新的空气。此外,在种植方式上,公园通过混交种植的方式,形成多层次的植被结构,这种结构不仅维护成本低,还为各种小动物提供理想的栖息地,促进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发展,吸引了大量鸟类、昆虫和小型哺乳动物在此繁衍。据测算,这片森林每年可吸收5000多吨二氧化碳,此外,树木发达的根系还能起到净化土壤的作用。

生态修复的绿色成果

很难想象,如今这片占地11.2平方公里的“城市绿肺”,在十几年前还是一片机器轰鸣、管道纵横的化工厂区。其实,绿心公园的所在地就是以前的东方化工厂,现在游客还能看到化工厂的大门遗址。

随着北京市的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高耗能高污染的东方化工厂于2012年停产,2017年完成了拆除,城市绿心森林公园随之开始规划建设。在公园建设过程中,设计者们充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打造出了一个生态宜居的绿色空间。绿心森林公园就像一个有生命力的绿色巨人:"一核两环三带五片区"构成了它的“骨架和血肉”。其中,一核指的是生态保育核,它是公园的绿色心脏;两环分别是五角星形状的星形主干道路,以及串联在道路两侧的二十四节气圆环标识。三带分别是大运河文化带、运河故道景观带和六环路景观带,这三条生态廊道。五片区则是指文化区、休闲区、运动区、科普区和雨洪区,每个区域都精心设计,让人们在自然中享受生活,这里真正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北京城市绿心森林公园的建设,正是大运河文化带生态修复工程的成果。

针对拆除后化工厂生态薄弱的问题,绿心公园设置了软隔离生态缓冲带。在原有的核心区域,也就是化工厂之前所在的位置,规划建设了生态保育核,占地面积78公顷,相当于109个标准足球场的大小。在生态保育核内,植物和动物可以自由繁衍、自由生长,通过“采用自然的方法解决自然的生态问题”这一规划理念,绿心公园成功营造出了丰富的植物群落,为小动物的生长创造了绿色空间。

监测结果显示,保育核区域内生态恢复效果良好,环境空气质量持续达标,动物多样性逐渐丰富。距今为止,已经监测到了70多种小动物在此安家落户,包括灰脸鵟鹰、雀鹰、纵纹腹小鸮等多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以及北京市级的保护动物。空气中的负氧离子浓度可以达到3700个每立方厘米,远高于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清新空气相关标准。

在绿心公园的建设过程中,设计者还采用了“腾笼换鸟”的理念,针对一些老旧厂房不是拆除重建,而是进行了翻新改造,变成有网球场、篮球场、乒乓球场和羽毛球场等运动场所的城市绿心活力汇,同时还集合了餐饮、住宿等功能。重获新生的老厂房如今已经成为市民休闲、文化体验的新载体。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在绿心公园的建设过程中,绿色低碳技术的应用也是一大亮点。公园内的地源热泵系统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这套地源热泵系统利用地下150米处几乎恒定的温度,通过在地下深埋的管线中的循环水来实现室内室外的能量交换。相比传统空调系统,地源热泵系统不仅节能效果显著,还能显著减少碳排放。据统计,绿心公园内的地源热泵系统每年可以减少碳排放百余吨,相当于种植了上千棵树。

在公园体育馆共享空间的地下二层,还有一座占地6000平方米,24小时不间断运转能源中枢,它凭一己之力担负起了北京城市图书馆、大运河博物馆、北京艺术中心三大副中心的文化设施约60万平方米功能区域内所有供冷供热生活热水和用电。

此外,公园内还配备了智慧能源管理系统,实现了对整个园区能源使用的精准调控和高效管理。这些绿色低碳技术的应用,不仅降低了公园的运营成本,也为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站在公园的制高点——叠翠轩,绿心公园的美丽景色尽收眼底,春天,山桃花和海棠花争艳斗丽;夏天,乔木形成浓密的林冠层为游客遮阳避暑;秋天,银杏和元宝枫的彩叶交相辉映;冬天,蜡梅迎寒绽放为公园增添了一抹亮色。

在绿心公园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随处可见。公园内的星形园路环和二十四节气环道像项链一样串起绿心公园的四季美景,同时也起到了收集雨水、涵养水源的作用。公园内铺设的大量透水砖,让雨水能够自然渗透、减少地表径流,有效降低了城市内涝的风险。

在文化区内,游客可以参观大运河博物馆、北京艺术中心等文化设施,了解大运河的历史文化和现代艺术发展;在休闲区内,游客可以在绿树成荫的小道上漫步、在碧波荡漾的湖面上泛舟,享受宁静的午后时光;在运动区内,游客可以尽情挥洒汗水、挑战自我极限。

在科普区内,游客可以通过互动体验的方式了解生态知识、增强环保意识;在雨洪区内,游客则可以近距离观察雨水的收集、净化和利用过程,感受环保科技的强大力量。

设计者们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布局,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完美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了一个既具有历史文化底蕴又具有现代生态气息的绿色空间。在这里,人们可以忘却城市的喧嚣和繁忙,尽情享受大自然带来的宁静和美好。

北京城市绿心森林公园的建设,是大运河文化带生态修复工程的生动实践,也是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生动体现。未来,随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深入推进,相信像绿心公园这样的供市民亲近自然的生态活动场所会越来越多,为我们的城市增添更多的绿色和活力。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