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新零售之后传统商超盈利水平不升反降?
本报记者 张毅
“抓住新零售的尾巴,就能抓住转型的稻草。”一年前,不少商超心里都这么想,可惜不如预期的事每天都在上演。近日,部分商超先后发布了今年上半年的业绩快报,新零售似乎并没有给它们带来更可观的数据。
比如:福建老牌商超新华都(002264,股吧)发布修正后的《2018年上半年的业绩快报》,其预告上半年归属净利550万元至1000万元,去年同期为4182.59万元,同比下降76.09%至86.85%。据悉,新华都在福建的31家超市,目前已经全面接入淘鲜达,进行线上线下一体化新零售改造。
同样是来自福建的连锁商超永辉超市(601933,股吧)也发布了半年度业绩快报。值得一提的是,永辉在新零售方面做出的探索众多,最富盛名的就是曾被业内看作是对标“盒马鲜生”的“超级物种”。从其业绩数据上看,2018上半年永辉实现营业收入343.97亿元,同比增长21.47%;但营业收入增加同时,营业利润却同比下降了22.65%,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下降10.67%。
此外,作为阿里最早收入麾下进行新零售改造的商超,三江购物(601116,股吧)的上半年度业绩快报显示,今年上半年三江实现营业利润7898.57万元,同比下降7.5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5693.58万元,同比下降13.8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同比下降22.25%。
那么,新零售最早的实验者,也是众多商超想要模仿的“盒马鲜生”情况如何呢?据笔者了解,“盒马鲜生”公开表示自家实现规模盈利还是在2017年7月的时候,当时“盒马鲜生”开设了13家门店。但到了今年,“盒马鲜生”发展到了40多家门店,至少从消息面上还没有听到其“取得了大规模盈利”的情况。
无论是资本、渠道,还是技术各方面实力都要领先的阿里尚且如此,就不要说其他后来者了。比如:与“盒马鲜生”对标的“超级物种”,永辉当时走出这步棋也算是背靠腾讯,可是成效也不算太好。永辉在2017年年报中表示,永辉云创(含永辉生活店、超级物种、永辉生活等新业态)2017年营业收入5.66亿,营业利润为-3.5亿元,净利润-2.67亿元。
至少从上述的短期数据看,部分探索新零售的商超盈利能力确实在下降。那么,上述商超都是怎么解释的呢?
新华都在回复深交所问询时表示:一方面,由于零售市场竞争日愈激烈,传统线下零售业务经营业绩未达预期;另一方面,新业务公司新设门店的选址与开业时点及培育期预测存在不确定性。
永辉方面回应称,一方面是公司持续引入高端管理、技术、经营型人才而增加的薪酬成本以及本期计提了3.58亿元的股权激励费用,另一方面是由于门店增加,费用支出同比增加。
三江购物则解释,主要是公司创新店业务拓展前期投入和人才储备导致费用支出较大,以及上半年授予第二期员工持股计划购股金支出。
在笔者看来,总结成一句话就是,用于新零售探索的成本较大,即门店开设、人才储备、创新技术的投入较大难以快速盈利。应该指出的是,新零售提出至今,早就不是单单指线上+线上联动这么简单。但问题在于,不管是之前阿里入股大润发还是京东和沃尔玛合作,大多数商超在新零售方面的探索,我们都还没看到更大的成效。
转型新零售的路并不好走。在众多企业的不断探索中,新零售已经列出了一份基本的“准备要求”:人才、技术和思维方式的创新,以及数据、商品、价格与服务的全线打通。
列举一个时间久远的例子。麦考林曾经被包装成“国内B2C电商上市第一股”的女装品牌。2000年前后,它开设了线上店铺麦网。到了2006年,麦考林开始开设线下实体店,顶峰时期,全国有200多家实体店。
可是问题逐渐暴露,从麦网及麦考林实体店零售渠道的产品来看,产品类别基本相同但折扣力度却不同。再加上麦考林会员数据库共享,导致其会员会同时收到不同渠道的宣传信息,形成内部抢夺客源的局面,混乱不断。结果此后的麦考林年年亏损、股价暴跌,最终被资本转手贱卖。
落实到目前急于转型的传统商超上说,其第一步也是要将商品数字化,做到线上线下价格统一,并延伸到家服务。但道理总是说起来简单,商超属于实体企业,可以预计到的是,在物流成本、房地产价格、人工成本走高的情况下,其未来的经营成本压力会较大。如此背景,还要让其做到线上线下价格打通,无疑会再次加大压力。所以未来对于更多想要尝试新零售的商超而言,要明确自身实力和定位,如果不是背靠“金树银树”,真的要思考清楚再上路。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