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白鹿网 -> 新闻频道

北非的“白求恩大夫”:上海医疗队跨海援摩48年

发布时间:2023-12-26 16:16   来源:东方网   阅读量:11281   

远隔万里重洋,上海与摩洛哥,述说一段60年的深厚医缘。

摩洛哥,漂亮的北非小国,背靠地中海,历史上曾是法属殖民地。上世纪闻名于世的好莱坞电影《卡萨布兰卡》,就在这座摩洛哥历史名城拍摄。然而,电影里的浪漫画面终究无法替代现实中的残酷与无奈。这一以阿拉伯民族为主的国家,部分地区仍缺医少药,百姓对优质医疗资源非常渴望。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1963年中国开启医疗援外篇章:当年中国政府向阿尔及利亚派遣首支医疗队,上海参与组建任务。1975年起,上海承担向摩洛哥派遣医疗队的任务,每批为期两年。上海参与援外60周年的辉煌历史中,援摩无疑成为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来自上海市卫健委的数据统计:自1975年至今,48年来上海派出196批援摩医疗队、1973名队员,共诊治门急诊患者583万人次、收治住院病人82万人次,为当地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贡献了卓越的上海力量。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近日走访数位援摩医生,听他们讲述当年在北非这片土地上践行白求恩精神的点滴故事。

一、首批出征倍感光荣

今年83岁的张柏根教授,是1975年上海首批援摩医疗队队长。接受记者采访之前,老先生刚参加完在北京召开的血管外科年会。作为我国第一位血管外科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血管外科学组创建人之一,张柏根直言:“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创建血管通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在他看来,敬畏生命、挽救生命是一位医者一辈子的追求。

时光追溯至半个世纪前。1975年,34岁的张柏根收到组织派来的重要任务:上海将组队前往摩洛哥开展医疗援助,由他担任队长。

首批援摩医疗队合影。

“为什么要援外医疗?为什么选我?当时正处于特殊年代,我其实完全不知道。我们从小被教育听党话、跟党走,外事更是无小事,直觉反应便是感到无限光荣!”

首批援摩医疗队共有12人,张柏根所在的仁济医院派出两名医生,副队长来自瑞金医院内科,会说一口流利法语;新华、九院、国妇婴等均派出医生,随队还有原第二医科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翻译人员。

根据组织要求,12人将在摩洛哥的赛达特省哈桑二世医院援助两年。这里,也将成为48载上海援摩的起点。

从未出过国的张柏根,感受到了被组织信任的荣耀,更明白自己肩负着沉甸甸的责任。临行前,医疗队12人均注销了上海户口,这一现在看来义无反顾的举动,当年在他们眼里却稀松平常,“当时的我们都是这样的,不管公派还是个人行为,离开上海一段时间必须注销户口,返沪后再重新报一下,并不感到特别惊讶。”

培训基本外事政策后,上海首批援摩医疗队抵达北京,与其他两队援外医疗队集中出征。当时的援摩医疗队,还创下了平均年龄最小、队长年龄最小的纪录。

张柏根依稀记得,北京机场候机室外,他与妻子、两个年幼的孩子告别,顾不得多说几句,孩子们已泪眼婆娑,“进去候机室我就顾不到你们了,作为队长我要慰问一下其他队员的家属。”临行前,他与家人说了最后这几句话。

此去一别,便是经年。辗转换机后,医疗队来到完全陌生的国度。第一站是大使馆所在的首都拉巴特,与参赞充分沟通后,医疗队马不停蹄前往驻地——赛达特省哈桑二世医院开启援外医疗工作。

首批12人援摩医疗队,就此改写了上海援外医疗历史。

二、一辈子忘不掉的眼神

张柏根与同仁在哈桑二世医院前三个月的工作,异常艰苦。

他回忆:援摩医疗队来之前,院内有一名内科医生、一名外科医生。内科医生是从私人诊所临时调过来的,外科医生在法国接受过医疗培训,法语非常流利,态度也很傲慢。看到中国医生到来,外科医生一周后便撤走了,后来才得知,之前这名外科医生不情不愿被派驻此地,而今终于有机会脱身。

还没来得及适应当地饮食和环境,援摩医疗队已进入“白加黑”24小时无休状态。小到划伤、大到开刀,但凡有任何情况,都是中国医生上。“那段日子特别累,至今让人记忆尤深。但回头看来,人没有压力是不行的,我们开了个好头,磨练了意志,取得了当地人信任,最终都挺了过来。”张柏根说。

三个月后,晚上突然安静了下来,叫中国医生上急诊的频率明显减少。队员们这才意识到:原来前三个月是“考察期”,上海医生以精湛技术和过硬素质,取得了赛达特省政府、哈桑二世医院的充分信任。此后两年间,不少当地医生甚至摩洛哥贵族子弟,前往驻地一睹中国医生的精湛技艺,面对面学习医学技术。

救治过多少当地人的性命,岁月已太久远,张柏根记不大清了。但他告诉记者,至今难忘的,是来自阿拉伯妇女的一个眼神——

那是一名阿拉伯农村产妇,孩子生出来了,脐带掉下来了,但胎盘还没有出来。产妇自己将脐带绕在大腿、拖着板车,慕名前来求诊。只因为她听说这里有中国医生,而中国医生是会全心全意为当地人服务的!凭借这一丝坚定的信念,产妇最终找到了自己的救命恩人。

“我们出国前培训的是法语,当地只有文化人说法语,老百姓通用的是阿拉伯语,彼此语言不通,但她那期盼的眼神,我一辈子都无法忘怀。”张柏根告诉记者,“在这样的眼神里,我看到了属于我的责任,这就是我不远千里奔赴这里的使命!”在他与同事悉心医治下,产妇最终转危为安,康复出院。

2022年张柏根在母校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70周年相关活动上,讲述了当年在摩洛哥的感人片段,“患者不会给你什么报答,他们对你的期望就是最珍贵的。这就是我们接受的教育。”

时过境迁48年,张柏根没有再踏上摩洛哥的土地。援外医疗结束后,他回国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实发展,在血管外科建树颇多,也曾担任仁济医院副院长参与医院管理。

回忆在摩洛哥的“峥嵘岁月”,他万分感慨,“当年我们看到哈桑二世医院开工建造五座大楼,估计现在已成了老楼。两年时间不长不短,对我却是意义非凡。满头黑发去,花着头发回,在北非土地上我们不忘初心、以汗为泉、以梦为马,不负韶华。”老先生同时提出自己的期许:希望现在的年轻医生走出高楼大厦,到基层去,到困难的地方去,体验那种眼神,那将是为医生涯中的无价财富。

三、14年援摩找到价值

根据中摩两国政府签署的卫生合作议定书,上海援摩医疗队每批任期两年,援摩医疗队驻点除总队部位于首都拉巴特外,大部分医疗点在山区、沙漠附近和内陆,地理位置偏远,且医疗队驻点医院人力资源匮乏。上海医疗队的工作性质主要是提供基本医疗服务。

针灸医生马良翰的小半辈子是在摩洛哥度过的。2001年至2017年,他先后援摩7次,累计在摩洛哥工作14年,成为上海医疗援摩中的“超长待机者”。他笑说,“后来的援摩医疗队员都把我当地陪,只要有时间,我就会带他们去卡萨布兰卡买点素菜、猪肉和鱼,改善一下伙食。”

摩洛哥,早已是马良翰的半个故乡。

当时上海援摩已有26年积累,中国医生在摩洛哥地位非常崇高,俨然成为当地百姓最受欢迎的人。“妇产科、骨科、外科是摩洛哥人最需要的科室,这其中妇产科更是撑起了一大片天,中国医生承担了当地60-70%的新生儿接生任务。许多上一辈当地人都会自豪提及,我是中国医生接生的!言语里的感恩,令人动容。”马良翰初来乍到,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心里也暗下决心,用自己擅长的针灸,在摩洛哥派上用场。

一根金针、穴位行走,来自中国的传统医学为不少当地百姓缓解了腰腿病痛,许多人慕名而来,只为感受神奇的东方医疗技术。两年援摩结束后,马良翰完成任务、顺利返沪。此后一年时间里,远方的情缘魂牵梦萦,北非回忆常浮现在脑海,这一切仿佛是灵魂的召唤。

斗转星移,世事变迁,马良翰却始终未曾改变。他坚持十余载,在赛达特队兢兢业业看诊,成为当地百姓熟悉的中国针灸医生,在异国他乡成就了自己不一样的职业生涯。

“摩洛哥的经历对我无比珍贵、很有意思。与其说我带去了技术、帮助了当地百姓,不如说,我也从他们身上感受到了当医生的价值与成就。”马良翰坦诚说道。

四、薪火相传再续前缘

60年上海援外期间,涌现了无数大爱无疆、甘于奉献的医者故事,一代代援摩医疗队员将新时代白求恩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当初的援摩青年,而今已耄耋之年;薪火相传,新一代“7080后”青年,再续前缘。

瑞金医院卢湾分院普外科副主任沈东杰是182批沙温分队队长,于2019年至2021年援摩。沙温属于上海援摩的八个驻点之一,当地医疗条件相对落后 。

沈东杰在为当地患者治疗

处理急腹症患者是沈东杰最主要的工作。摩洛哥饮食偏甜,当地人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等,还会增加肠梗阻、胃穿孔患病率。沈队长在人手不足的情况下,兼顾急诊、手术、病房,于无影灯下挽救一个个生命。

“沙温的条件相对艰苦,肺结核、心律失常等患者都不少,我们整支队伍有12名队员,重症科、中医科、妇产科等都非常吃重,尤以妇产科更重。来到这里就是要让当地百姓感受到中国医生无私的爱,让中摩友谊更添色彩。”沈东杰如是说。

曙光医院针灸科李一婧副主任医师,文静而优雅,她是第190批穆罕默迪亚分队队长,于2020-2021期间援摩。“这个点中国医生已经驻扎了36年,我们是第18批来到穆罕默迪亚的医疗队。”由于当地人习惯性祷告,脊柱、腰椎等疾病高发,针灸需求量特别大,李一婧常常是上午开门诊看到下午2-3点才能结束,不少摩洛哥其他大区的患者,也长途跋涉慕名前来求诊。

李一婧在为当地患者理疗

“中医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在海外传播中医文化,责任很重大,需要我们比国内更严谨、更细致。”李一婧说,从中医搭脉到四诊,如何与当地护士实现良好沟通,很考验人。她在诊疗之时不忘推动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创新开展了“援摩医疗队有话说”讲座,宣传中医抗疫特长,科普“国际气功日”等。而最让李一婧难忘的是,因针灸治愈的当地面瘫患者,特意按照中国习惯定制了一面锦旗送上门,“那一刻我真切感受到了医患之情是可以跨越国界的!“

市一医院疼痛科副主任张建海,是第194批援摩洛哥中国医疗队塞达特分队队长,于2021年-2023年援摩。期间他克服多重困难,高质量完成了1500例麻醉。他印象最深刻的是,援摩这些年来,中摩民间情感纽带紧密,点点滴滴令人感动。张建海团队救治了阿拉伯孩子后随访,家徒四壁的房子里,主人特意拿出薄荷茶款待中国医生。

张建海与团队。

张建海在援摩过程中,开设多种渠道畅通信息,更好地授人以渔。他还创建分队“巴林特小组”,舒缓队员情绪,同时自发向当地贫困小学捐赠文具。今年秋天,摩洛哥突发地震,赛达特分队震后组织队员自愿献血,充分彰显了医疗队大爱无疆的精神。

国有界,医无疆。60年援外48年援摩,上海医疗队用仁心仁术,造福当地人民,架起了两国之间的友谊桥梁。中国驻摩洛哥大使李昌林先生在会晤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罗蒙时,高度评价了上海援外医疗工作:“你们万里奔赴,跨越山海,诠释医者仁心,不仅为摩洛哥人民带来健康,更是用医术架起中非友谊桥梁,很好地践行了‘大国担当’”。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闻大翔表示,援摩医疗队员们始终牢记祖国的重托,竭尽所能服务于摩洛哥人民的健康福祉,中国故事也将在医疗队员的接力传承下愈发精彩。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