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天破除菜场顽疾!石化街道“打捞沉没的声音”,建立机制让群众有效表达
在金山区石化街道,紫卫居民区辖区内共有100多家沿街商铺,以及一家拥有90余个摊位的蒙山市场,穿梭往来的电瓶车是商户们离不开的好帮手,但因为周边长期缺乏规范的充电设施,“飞线充电”现象严重。
最近,这一困扰菜场摊主和周边商户多年的问题,通过街道“石话实说”人民建议征集机制,仅用10天便“点石成金”,把淹没在日常喧嚣中的微弱声音,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民生成果,获得众多商户的认可和点赞。

日常走访,打捞“沉没的声音”
日常走访是街道实施“石话实说”人民建议征集的重要一环。今年3月下旬,石化街道第一综合网格和紫卫居民区在联合走访过程中了解到,平时,蒙山市场的商户们依赖电动车运输货物、上下班,但周边充电设施长期缺位,让大家感到十分不便。
“每天出门做生意都在为充电的事情烦心,自己私拉电线又觉得不安全,特别是在菜场这种环境复杂的区域,更是不敢轻举妄动。”商户张阿姨的无奈,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于是,征集员们立即将这一呼声记录到“观察手账”上,并迅速启动“需求摸排-意见听取-方案明确-部门协同”的闭环处理流程。
群策群力,填补“充电空白”
为加速推进在市场周边统一建设电动车充电桩,石化街道“石话实说”人民建议征集平台随即激活多元共治动能,召集管理办、安全办、市场公司、物业、居民区、商户代表等,围绕充电桩选址、安全管理、消防安全标准等问题展开讨论。
在商议达成共识后,业委会迅速对接资质单位设计施工方案,并为施工方开辟绿色通道加急施工。如此,从建议提交到方案落地,前后仅用了10天时间。
长效机制,化解“百姓烦心事”
到了第11天,4组智能充电桩共计48个充电口安装完成,可以支持扫码支付、充满自停等功能。同时,业委会趁热打铁建立充电桩长效管护机制,既消除安全隐患,又让商户“随手可充”。
“现在,充电像停车一样方便。以前,反映问题就像往水里扔石子,我们的声音难以浮出水面,现在‘石话实说’搭了一座桥,这头说完,那头就办了!”市场一家餐饮店主王师傅感叹道。
据介绍,石化街道创建“石话实说”人民建议征集品牌三年来,得到了越来越多当地百姓的关注和认同。今年,街道又将“打捞沉没的声音”作为人民建议征集工作的主攻方向,通过持续滚动的走访,让一些淹没在强大声场中的微弱声音被听见,借助综合网格的力量消除以往“意愿虽表达、问题未解决”的尴尬现象,及时收集并化解最一线、最真实、最迫切的民生烦恼,不断提高百姓的获得感。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